党委教师工作部
返回目录

北地先锋

“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邓军

发布: 发布时间:2020-07-02 阅读次数:26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度“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邓 军



       邓军,男,汉族,1958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军教授兼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经济地质学会会士、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代地质》期刊主编和《Ore Geology Reviews》期刊副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3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 发表SCI 论文200余篇,11篇ESI Top1% 高被引论文,SCI他引700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作者;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主编国际期刊专辑3部。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入选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地质矿产部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凝聚科学问题和国家目标 创新成矿理论和培养人才

       邓军教授长期从事矿床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地质人才;立足胶东半岛和西南三江,开展古陆边缘和特提斯域成矿研究,在复合成矿系统理论、金矿成因和深部勘查预测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认识。主要成果如下:

       一、揭示胶东金超常富集机理,提出“胶东型”金矿床新类型

       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发育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内的晚中生代巨型金矿省,其巨量金来源和超常富集机理是矿床学研究难题。针对胶东巨量金来源和超常富集机理难题,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部委项目等研究基础上,认为晚中生代拆离断层对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活化再造是控制金超常富集的关键因素;揭示巨量金主体来源于再循环的基底地壳;揭示拆沉作用诱发深源流体交代富集地幔,幔源热流上涌是成矿深部动力机制。

       据此提出“胶东型”金矿床新类型,将其定义为:古陆边缘复合造山挤压—伸展转换时空域中,拆离断层递进变形触发成矿流体相分离和流体—围岩硫化反应、导致金在韧—脆性转换带至脆性角砾岩带之间连续沉淀形成的金矿床。回答了古陆边缘金矿成矿机理和成因归属的理论问题,区别于其它金成矿系统理论。

       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30余篇,其中6篇入选ESI Top 1% 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2016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被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前主席Groves院士等引用作为巨型金矿成矿模型的重要范例,被《Ore Geology Reviews》主编Franco引用作为构造—岩浆—成矿耦合研究的典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二、提出“复合成矿系统”理论,揭示三江复合造山成矿机理

       中国地处全球三大构造域复合部位,而三江经历复合成矿作用,是大陆多期构造演化与复合成矿的典型缩影,揭示其复合造山成矿机理是矿床学面临的前沿问题。翟裕生院士提出的成矿系统理论将传统的矿床研究提高到地球系统科学层次,在矿床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其《成矿系统理论建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邓军教授排名第二)。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不同成矿系统的复合作用在中国广泛发育,尤以中国西南三江地区最为典型。为此,邓军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在两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 计划)的资助下,识别出三江复合造山过程中四次构造转换事件。它们分别控制了斑岩型铜矿、层控矽卡岩型铜铅锌矿、矽卡岩型铜钼矿、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金和造山型金矿四次区域成矿作用。

       根据研究和全球对比,发现复合造山是成矿作用复合的驱动机制。早期造山事件为复合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晚期构造转换带复合于早期岛弧带和裂谷带之上导致成矿作用复合;揭示成矿物质具多源复成特征,先成矿床经历破坏再生,导致多类型矿种共存,复合成矿作用是形成多成因矿床的重要机理,具有普适性特征。据此提出“复合成矿系统”理论,将其定义为:复合成矿系统是指复合造山构造转换时空域中不同时期多种成矿作用或者同一时期不同成矿作用复合形成的地质系统。继承发展了成矿系统,丰富了矿床学理论。

      “复合成矿系统”理论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邓军教授被推选为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2017年大会主席并作特邀报告。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5篇代表作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被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前主席Goldfarb等引用作为复合成矿作用研究经典案例,被国际冈瓦纳学会副主席Meert等引用作为解释中国重要大型矿床形成的理论依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三、创新矿床预测理论和勘查模型,指导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深部找矿是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运用成矿理论指导深部找矿,并在勘查实践中予以了检验。针对胶东深部找矿的理论技术关键难题,运用提出的金成矿模式和“胶东型”金矿成矿理论,与矿山合作实现了深部找矿突破。通过构造—岩相填图和高磁测量选定成矿远景区,运用构造应力和电法测量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建立金矿菱形矿化网络模型,与生产企业合作,指导部署验证工程探获深部厚大富矿体,新增金达超大型规模;针对三江特提斯成矿域特色的多金属复合成矿系统覆盖层厚、原生矿体空间定位的找矿关键难题,依据建立的成因模式、勘查模型和方法技术体系部署找矿,在“复合成矿系统”理论指导基础上,实践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四、倾注大学教育工作,培养优秀地质人才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自身教风和学生学风的培养,努力刻苦钻研和不断进取创新。凝聚科学问题和国家目标之交点,坚持创新求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品行优秀和能力卓越的人才。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地质力学》、《现代矿床学》、《隐伏矿床预测》和《矿田构造学》等课程以及学术或科普讲座。培养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200余名,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构造与成矿研究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优秀地矿人才。其中数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和金锤奖等,多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