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教师工作部
返回目录

北地先锋

“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白中科

发布: 发布时间:2020-07-08 阅读次数:71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度“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白中科



      白中科,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山西运城人,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2004年12月进入我校工作,期间:2007年1月至2016年11月,任土地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现兼任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曾获2018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国土资源部科学进步一等奖、2019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突出贡献奖、201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奖、2015年北京市教学名师、2005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认知复垦,从事复垦,传承复垦


       一、教育教学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根据《国家职业大典》绿色职业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要求,在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两大专业知识更新与双向改造中,积极有效地做了以下工作:
      1、教材建设。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5部。其中,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8家单位出版普通高校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学》(2017),填补了土地资源领域本科专业该教材的缺失;根据新时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积极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土地复垦学”在线课程建设并将纳入MOOC平台(2018—2020);该课程已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推荐项目(2020)。正主编普通高校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生态修复工程》(2020)。
      2、课程思政。依托北京市教学名师配套项目《土地复垦学》教学内涵与文化素养研究,在全国高校首次主编《土地整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2018),并将其引入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导论课和全校“生动中国”讲课系列中,在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和自然资源部门业务培训中,开展“土地复垦学思政教育与立德树人”名师讲座。
      3、专业与学科建设。作为主要策划者和带头人之一,带领团队构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2020)中做出突出贡献;经过10 年努力,在全国率先开办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2017),形成的“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范—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北农业大学等14家高校推广应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主持完成的“面向国家需求的土地整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持续参编《土地科学学科发展蓝皮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科发展报告》17部(2007—2018);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获批(2018—2019)中做出突出贡献。
       二、科学研究
      黄土高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组成之一,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采引发的极度生态退化系统,国际上没有可借鉴的修复技术先例。历经30余年研究及工程实践,主要成果如下:
      1、理论创新。提出了原创性的“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五元共轭理论,揭示了特大煤矿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成功实践了“3 ?5 年前期人工支持引导、中后期靠自然修复”的方法。主持完成的“黄土高原特大型煤矿区30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
      2、论著成果。带领团队发表SCI/SSCI/EI 收录70余篇、国内顶级学报级论文80篇,论文总引6000余次,他引5000余次。主编、副主编专著10余部。其中,2017—2019年,出版《煤矿区复垦土地监测理论与实证研究》《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估:土地整治促进绿色矿区提升评估研究》等4部。
     3、推广应用。带领团队建立了自然资源部土地复垦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已建成生态重建示范区4万余亩,在山西、内蒙等100余个矿区推广应用。累计培养研究生160人。培育了一支从事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理论、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创新团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生态修复成效连续被CCTV—新闻直播间(2017)、CCTV—走遍中国(2019)、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三、社会服务
      白中科教授认为,如果把科学研究比作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中游”,高校教师应通过科普和标准建设,继续沿河前行走完科研促教学的成果转化“下游”,投入精力向在校生和毕业生转化,向社会应用转化:
       1、科学传播。作为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17—2019年,为中小学生、大学生、自然资源系统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土安全与生态修复”科学传播50余次。作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任委员,与中国生态学会等三个专委会联手,连续七年(2013—2019)组织全国生态修复研究生论坛暨全国生态修复人才对接会。同时积极参加青海扶贫(2017), 多次参加延庆冬奥生态修复等技术咨询(2018—2020)。
       2、起草标准。作为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带领团队支撑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科技发展司、国土整治中心起草土地行业标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10部;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在起草出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国家标准5部、《先进适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技发展战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编制规范》3 部,学校收到了司里来函的表扬信(2019)。
       3、“一带一路”。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以来,带领团队10余名研究生,支撑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形成内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研究》《绿色“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与思考》,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生态安全评价研究》5 篇硕士论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