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教师工作部
返回目录

北地先锋

2022年“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姜在兴

发布: 发布时间:2022-09-30 阅读次数:56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2 年度 “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 ——姜在兴

姜在兴,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受聘为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非常规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能源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


我为祖国献石油

 

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石油专业优秀人才

姜在兴同志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做到了廉洁从教,言行雅正,对教学一丝不苟。他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名师、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讲课程《沉积岩石学》入选了首批国家一流课程,《沉积学》教材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

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创新,提出“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的研究理念,指导学生在《AAPG Bulletin》、《GSA Bulletin》、《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Sedimentology》、《地学前缘》、《沉积学报》等国内外行业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300余篇。他积极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指导多名本科生在本科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获得优秀。他细心、认真和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广大学生中口碑良好,多次被评为受学生欢迎、爱戴的教师。

他注重帮助年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所带领的教学研究团队被评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从教以来,授课五门,听课学生达5000多人。他共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包括国际留学生3人。学生毕业后大多留在在石油地质行业从事生产、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为石油公司、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二、科研创新,为国家奉献油气能源

1、创新发展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推动了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地层划分、对比和油气预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美国科学家对海相盆地的研究。而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储、产量占相当大的比例,居世界第一。当时如何在陆相湖盆中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并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先例。他创新发展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出版了研究专著《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是我国同类研究中最早出版的专著之一,并进行培训、推广,在我国石油勘探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提出陆相层序地层学有三个特点。第一,层序模式的多样性。建立了坡折、斜坡、隆起和洼陷带四种陆相层序模式,而海相只有斜坡和坡折两种层序模式。第二,界面结构的复杂性。划分出构造型、气候型和构造—气候综合型三种界面,而海相层序界面只有海平面控制型。第三,可容空间变化的非统一性。发现盆地一侧可容空间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侧可容空间的减小,首次提出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概念。在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进行油气预测方面,他提出了低位域、湖侵域、高位域和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控藏机理和油气预测方法,突破了海相层序地层学中低位域找油的局限,扩大了油气藏的勘探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仅1990年至2002年东部油区在陆相层序地层学指导下,通过以体系域为单元进行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工业化编图,预测了储集体和油气藏的分布,累计新增石油地质储量约2亿吨、新建产能300多万吨。

2、研发风源盆三元耦合油气储集体形成理论和预测技术,打开了隐蔽油气藏增储上产新局面

进入21世纪,我国大部分油田的探明程度已达60%以上,在构造幅度不明显、砂体分布偏离主要物源的区域寻找隐蔽油气藏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但利用现有的相模式和相控建模地震储集体预测技术无法解释和预测该区域隐蔽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

他研究发现,风场作用于蓄水盆地产生风浪及风生水流,可以对主物源沉积物进行二次分配或改造,或直接侵蚀沿岸陆表母岩而产生沉积物、回流搬运到盆地内合适的地貌或水动力带沉积,从而形成储集砂体。首次将风场与物源、盆地两大主控要素并列,认为三者相互作用(风源盆三元耦合)决定了沉积体的类型、分布和规模。设计古风场、古物源、古盆地参数的定量恢复方法,研发古波浪场、古地貌、储集体位置和物源强度四种定量图件编制技术并进行叠合,实现了全盆地储集体三维预测和刻画,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与原有技术相比,该技术把储集体三维刻画精度从10-15米提高到5-10米,储集体钻井成功率从63%提高到了85%。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油田落实了2个亿吨级、多个千万吨级规模隐蔽油气藏分布区,累计新增石油地质储量2.6亿吨,助推国内埕岛油田年产量300万吨、高青-纯梁油田及尼日尔特米特盆地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百万吨产能的历史跨越。

3、建立陆相页岩油气多元甜点形成机制、发明 “天地钻”三位一体密植山区油气勘探技术,在滦平盆地首次发现工业化油气流

在页岩油气储集体研究方面,他首次发现,与海相盆地相比,陆相页岩原始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沉积模式具有多样性和甜点类型具有多元性,突破了我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早期寻找陆源型甜点的局限性,扩大了页岩油气勘探的层系和范围,指导了滦平盆地及大庆、胜利等油田近几年页岩油气勘探的突破。

以滦平盆地为例,它位于地质地貌复杂、植被覆盖茂密、生态保护严格的燕山造山带。传统的勘探技术流程,即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钻井,在该地区难以开展。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国内外研究均认为本区中生代属于陆相浅水盆地,烃源岩发育不好,油气成藏条件差。建国以来多轮油气勘探始终没有取得突破,目前是矿权空白区。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无人机巡航野外露头、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天”)、人工地面观测(“地”)和小井眼钻井与扩孔—压裂—测试求产(“钻”)密切结合,成功研制出了“天地钻”三位一体密植山区油气勘探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利用该技术首先在野外发现富有机质的成熟黑色页岩,经分析化验判断发育火山及热液型页岩储集体。然后设计了探井井位滦探1井,经过压裂改造、测试求产,最终获得平均日产轻质原油3.8方、天然气3600方的工业化油气流。预测滦平盆地油气资源量9.7亿吨。自然资源部已将滦平盆地纳入油气探矿权出让区块项目库,这是首个由高等学校发现并提出的油气矿权区块。该井的成功钻探,突破了前人的地质认识,开辟了在京津冀首都核心圈周边高效环保低成本勘探发现工业油气藏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