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先锋
2025年度"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邓军文



邓军文,九三学社成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登山攀岩俱乐部、“大地社”指导教师,获得Sympatex?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探索创新成就奖”(2007),我爱我师“十佳教师”荣誉称号(2021)。曾任全国体育大会北京团攀岩队和全运会北京攀岩队总教练。三十八载春秋流转,讲台从体育场延伸到岩壁,再到雪山之巅。他率先开设攀岩课程、野外生存等课程,指导学生荣获第七届全国攀岩锦标赛难度、速度赛双料冠军和全国首届极限运动会攀岩难度赛冠军;带领学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内的、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三十余座。2008年以来,“大地社”成员深入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西部山区开展科考活动和社会调查,攀登自然之巅、攀登科技高峰。
以岩壁为黑板 以雪山为课堂
邓军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的一名教师。地质学子不仅需要常规的体育技能,在高海拔、低氧、低气压的严酷环境中,在酷暑严寒侵袭、交通断绝、补给匮乏的情境下,强健的体魄和专业的野外生存与安全保障技能,更是他们生命安全和科研任务的基础保障。这一认知,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邓军文三十八载教书育人的漫漫长路。
缘起·听见大山的呼唤
邓军文自幼随父从军,在严整的军营生活中锻造的意志品质,成为日后理解地质教育真谛的精神底色。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毛主席的这句至理名言,深刻地影响着他。工作后,承蒙时任体育教研组组长、著名登山家艾顺奉老师推荐,初次接触攀岩运动。当指尖触及冰凉的岩点,仰视令人目眩的垂直岩壁时,他感悟到“攀登绝非简单的肢体位移,实则是精神的垂直生长。”他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必须与地质专业血脉相连,必须为国家勘探事业培育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那巍峨的岩壁、皑皑的雪山、苍茫的天地,在他看来才是最本真、最富生命力的体育课堂。这里没有虚华的评判标准,有的只是与自我最坦诚的对话。每一次向上的奋力一搏,都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每一个关键的支点选择,都是对心理韧性的淬炼。在这自然的殿堂里,学子们终将直面生命最本质的命题:是屈从于暂时的困顿,还是在坚持中见证自我的涅槃?
攀登·在岩壁上书写育人诗篇
理论需要实践的沃土生根发芽。1987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牵头组建了国内高校首个攀岩队,并率队参加了首届全国攀岩邀请赛。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虽充满艰辛,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2年,北京高校首座人工岩壁在中国地质大学拔地而起,同年,他创办登山攀岩俱乐部,将攀登的种子播撒在更多青年学子心中。1996年,在本科生体育教学中他率先开设攀岩课程;2002年,他又率先在本科生体育课中开设野外生存课程,这门被誉为“生命必修课”的特色课程,至今已惠及2万余名地大学子。2008年,他发起成立“大地社”户外社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登山运动员,累计完成32座5000米以上雪山的攀登壮举,登顶达231人次。如今,由他牵头组织的全国高校户外社团冬季训练营已形成品牌,每年吸引众多高校学子齐聚北京天池峡谷、玉渡山、虎峪以及河北崇礼等地,系统学习攀冰、岩降、雪坡行走、越野滑雪、绳索技术等专业户外技能。“垂直生长”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不仅丰富了体育教育的内涵,更让“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在代代学子心中薪火相传。
严酷环境下的技能训练,锻造着钢铁般的意志,从岩壁课堂中走出了无数闪亮的星。96级本科生徐洪波,1999年勇夺第七届全国攀岩锦标赛难度、速度双料冠军,被媒体盛赞为“攀岩四大金刚”之一。2011级本科生马自达,2014年荣获全国攀岩锦标赛难度、速度、攀石项目“三冠王”,如今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攀岩运动定线员(L3级)。2000级硕士李光峰,在“一带一路”中国青海高原国际攀岩大师赛上斩获速度赛冠军,闪耀国际舞台。2007级本科生温旭,2018年登顶珠穆朗玛峰,2019年创造以单人、无助力、无补给的方式,徒步1600公里,抵达南极点的世界纪录,并先后荣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2020年)和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2021年)殊荣。2020级本科生陈李昊,成为国内攀登卓奥友峰和7546米慕士塔格峰的最小年龄纪录保持者,更成为珠峰新高度。
生长·让攀登精神向下扎根
从实践中,邓军文总结出实地训练(体育场/岩壁 / 雪山+实战演练(赛事/赛事执裁+实践转化(地质科考/社会实践)的“三实教学法”,形成了“课堂+社团+科考”三维育人体系。同时,他还提出多维度“垂直成长”理论,身体维度——挑战生理极限,不断突破自我束缚,充分挖掘生命潜能;心智维度——在风险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锤炼冷静判断、果断决策的能力,提升强大的心理承受力;精神维度——塑造永不言弃、“向上看”的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三十八载春秋流转,他的讲台从体育馆延伸到嶙峋岩壁,直至巍峨雪山之巅,但他始终秉持一个信念——体育,当为国之所求、学之所用而躬身力行。体育教育,其意义远不止于技能的传授,它更是精神的塑造、人格的淬炼和生命价值的引导。教育的最高海拔,不在珠峰的8848.86米,而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突破自我极限、实现精神“垂直生长”的那个决定性瞬间。在“体教融合”的国家战略指引下,这份深深植根于中国地质勘探沃土、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地质样本”——“地质+体育”特色育人模式,正日益彰显其独特价值,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他深信,它所承载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以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攀登意志与育人智慧,必将为新时代强国建设中的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与深刻启迪。这片沉默的岩壁、这座庄严的雪山,永远是他心中最神圣、最生动的育人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