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教师工作部
返回目录

北地先锋

2025年度"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陈家玮

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1 阅读次数:61

陈家玮,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事处处长。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2018)、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2006)、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07)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8,2023),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R8,2022)、二等奖(R3,2018)各一次,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09),国际水环境联盟McKee地下水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奖(2020);学校朱训青年教师奖(2012)、“五四奖章”(2009),2016年-2019年连续4年获评学校教学先进个人一等奖。构建“课堂-实习-课外创新活动”育人模式,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结题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10余人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3人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5年指导的学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2篇ESI高被引。


恪守师者匠心 潜心治学攻坚 服务人才强校

陈家玮,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曾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始终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潜心教书育人,注重教学实效

陈家玮同志自2004年进校任教以来,长期承担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任务,年均主讲课程3-4门。他注重将学科前沿动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善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多种方法,并引入“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有效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历年学生评教结果均为优秀。

他探索构建并实践了“课堂-实习-课外创新活动”三维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实验与实习环节,强调动手能力、严谨科学作风和安全意识,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课外创新活动中,积极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平台支持。指导12个大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结题获校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指导大学生发表多篇国家SCI论文,其中1篇入选热点和高被引论文。

他注重因材施教,所指导学生中有 10 余人获校级优秀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其中3人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其育人工作获得肯定,曾获学校教学先进个人一等奖(2016-2019 连续4年)、研究生指导名师(2019)、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2018),并作为主要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8,2023)。

聚焦国家需求,致力科研攻关

陈家玮同志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聚焦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特别是在水土污染修复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他针对环境修复材料的关键问题,以来源广泛、环境友好的“铁”和“碳”为核心,致力于研发高效、稳定、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针对纳米铁易氧化失活难题,发展Fe/C复合技术,有效抑制氧化,延长修复剂寿命,成功应用于地下水氟、铬、三氯乙烯、抗生素等污染物的原位修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生物炭老化效应评估难题,提出利用化学氧化模拟加速老化的新方法,有效预测生物炭在自然环境中的长期老化过程及其对污染物固定能力的影响,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方法被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借鉴采用。面向水体修复材料回收需求,研发高效磁性生物炭及制备技术,具有高吸附容量和便捷磁分离回收特点,在去除地下水中氟离子方面展现出良好性能,为解决贫困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构建新型高级氧化体系,开发多种改性生物炭材料,有效催化活化过硫酸盐,实现对多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并深入揭示作用机理。

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教师项目及多项企事业委托项目,参与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迄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5年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43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0余篇),他引超1000次,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利用废弃物开发磁性骨炭修复地下水污染的创新工作及环境效益获国际认可,荣膺2020年国际水环境联盟“McKee地下水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奖”。

锐意管理改革,服务学校发展

陈家玮同志工作责任心强,作风务实。在担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院长期间,协同学院教师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依托优势学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推动编写出版20本系列精品教材。他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拓展校外(含海外)实习资源,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研究氛围营造,为学院地质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做出了贡献。

2020年担任人事处处长以来,紧抓党风廉政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所在党支部获2024年度“北地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面对人事人才工作新要求,他积极履职。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完成各类人员岗位编制核定工作,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制度体系,主导组织修订完善了涵盖教职工定编定岗、职称评审、岗位考核、博士后管理、绩效激励等核心环节的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分类管理,着力构建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内培外引,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聘用办法,优化引才政策,提升精准度和竞争力,创新引才模式,打造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延揽海内外人才,通过系列举措,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较五年前显著增长。提升管理效能,积极推进人事信息化建设,努力为教职工提供规范、高效的服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