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教师工作部
返回目录

北地先锋

2025年度"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董海良

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1 阅读次数:130

董海良,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018)、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协会会士(2023)。荣获美国粘土矿物学会Jackson中青年科学家奖,国际矿物学会杰出成就奖(Medal of Excellence)、粘土矿物学会Bailey 最高科学成就奖、美国地质学会卓越成就奖Arthur L. Day Medal 奖(均为迄今唯一中国得主)。先后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唯一中国理事(Board of Directors),地球科学权威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唯一主编,mLife、Geomicrobiology Journal、《地学前缘》等期刊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曾任Chemical Geology和Geo-Bio Interfaces期刊共同主编。

2006年在国内建立地质微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发起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地表与生物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届环境矿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以来连续荣获中国高被引学者称号。


融汇国际视野 探索地球生命

坚守育人初心 培育时代英才

融汇中西,开创学术新局

董海良,本科与硕士阶段分别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他曾为美国迈阿密大学终身教授(获杰出成就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随后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并入选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地质微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参与国家地质微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发展和建设,发表系列创新成果,培养百余名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推动我国在地球系统科学交叉领域的发展。

勇攀高峰,成就国际声誉

任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唯一中国理事(Board of Directors);2008年荣获美国粘土矿物学会 Jackson 中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入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023年入选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协会会士;2024年以来,相继获得国际矿物学会杰出成就奖 (Medal of Excellance)、粘土矿物学会Bailey 最高科学成就奖以及美国地质学会卓越成就奖Arthur L. Day Medal奖(均为迄今唯一中国得主)。担任自然指数期刊、地球化学领域权威杂志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唯一主编,mLife、Geomicrobiology Journal、《地学前缘》等期刊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曾担任Chemical Geology和Geo-Bio Interfaces期刊共同主编。

潜心科研,推动学科前沿

董海良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地球化学和地质微生物学研究,在矿物 - 微生物相互作用、极端环境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取得国际创新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两篇论文,发现微生物可在常温常压下驱动蒙脱石向自生伊利石转化,改写了该反应仅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发生的传统认知,挑战了用矿物相变作为地质温压计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以特征矿物组合为判别依据的生物成因标志;发明真空密封技术,成功将40Ar/39Ar同位素技术应用于自生伊利石测年,攻克粘土矿物精准测年难题。系统揭示矿物调控微生物代谢的分子机制,构建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模型,提出两者互作在地球环境演化、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矿床形成等重大地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创新性的应用至关键金属绿色开采、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污染环境治理及医学等多个前沿领域。突破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技术瓶颈,发现了目前已知地球陆地环境最深微生物群落的存在,探索了高原盐湖、陆地热泉、沙漠等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生存机制,为极端生物资源开发和地外生命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Science、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Geology、GCA、 EST、EPSL、GRL、ISME J等刊物发表国际 SCI 论文370多篇,第一/通讯作者186篇(其中自然指数期刊68篇),总引超过24000次,H-指数82 (Google Scholar) 。在GCA等相关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主编/合编专辑四部。2015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任务,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专家组成员。

凝聚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2005至2008年,担任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成员,参与撰写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发起的《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白皮书。自2008年起,多次组织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NSF)在地质微生物与地球关键带等研究领域的双边学术会议,并推动双方相关科研人员的互访交流和深入合作。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至今,同时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地表与生物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第九届环境矿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立德树人,培养栋梁之材

在国内开设地质微生物方向,主编国内首部《地质微生物学》教材,任工作组长主编中科院前沿丛书《深部地下生物圈》,讲授《地质微生物学》等课程。先后培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青年托举人才等多名优秀科研人才,并指导学生获北京市和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以及李四光优秀学生奖。